2010-07-31

找到了!


這是早餐台上的果醬架,看到以愛吃Marmalade 塗在烤土司上的Paddington Bear為代言者的橘子果醬。

2010-07-28

Newcastle & Gateshead, UK




這是新堡晚餐後的景象,隔著Tyne河,另一邊的Gateshead是新興的文化展場:包括音樂廳、美術館。河的北岸,有些餐廳,用過晚餐後,繼續走走聊聊。書友幸佳慧還在忙著最後的博士論文,也硬是被我找出來吃晚餐,這天順著河搭著電車到她介紹的河口景點Tynemounth,逛逛周日古董市場,除了舊貨還有新鮮出爐的麵包、派,一攤看來是南歐人的橄欖。

2010-07-27

Seven Stories, Newcastle UK










Newcastle-upon-Tyne看名稱就知道是位於Tyne河上的城市。
Newcastle是我們訂機票、火車票或平常看到的地名,Seven Stories位於城市的東邊,應該是新興的藝術區,一幢由新舊拼合的建築,面對它,左邊的是白色建築,入口、樓梯、電梯,都圍在這邊;另一邊是主要的活動、書店、展覽,外牆是咖啡色舊磚頭。有七層樓,入口在三樓,一樓的外面停了一艘小船,每一層樓有不同的主題。

搭火車進城去,Heathrow-Newcastle











旅途中總是很多做決定的時刻,搭車買票時尤其,一家子人各拖著一個大皮箱,和一般通勤的人擁擠地穿梭在車站裡,穿過一個西裝人,再拉過一位長裙女,隨時都在動,隨時都要決定是先?還是後?左?右?不像開車時有中線、車道,隨時都是動態,繞過一個可能撞到另一個,媽媽過了,小孩卡在後面或是小孩很容易過,媽媽卻卡住了;等到全都到了月台,不是車剛開走就是擠了一大群候車的乘客,甚至有週末不開的問題。

我們從Heathrow機場出發到 Newcastle就是經過這樣的歷程:網站上明明看到車可以一路接,從Heathrow->Paddington Station->King's Cross Station->Newcastle,但是實際上,票只能從Heathrow買到Paddington Station,接下來要另外買,我在Paddington Station排隊買票,好不容易順著週末的長龍排到時,櫃台一直說不要買甚至不賣給我,說服我到King's Cross比較便宜,所以花了不少磅買了地鐵票由Paddington Station到King's Cross Station,沒想到適逢週末,District Line不開,廣播說要換月台轉車,我們聽話換了月台,又換車,只能到Baker Street,行李必須找到電扶梯才能換線,順著指標,卻出了地鐵站,月台服務人員說要到外面搭公車,真是服了英式幽默,我們當然是上計程車,既快又便 宜!

值得一提的是倫敦的計程車是全世界最專業的,既有專用車種,司機必須經過重重考試,熟悉全市街道,微笑禮貌,懂得讚美女士,體貼婦孺,車廂內空間十足,座位寬敞,乘客可以面對面聊天,四個人加上四個皮箱還足夠,如果兩大兩小買地鐵票要十二磅錢(但如果買one day pass大人5.6,小孩free,小孩是15歲以下都是,對我們來說如果只搭一趟,價錢差不多),這些錢搭計程車綽綽有餘。所以在市區裡我們提著行李搭地鐵的意願實在很小。

話說到了King's Cross Station,繼續排隊買票,終於知道為什麼可以便宜?有一種family pass可以讓我們便宜將近一百英磅,很多唷~ 最後買了來回票,並且將回程訂好座位。去乘因為時間緊迫,已經無法指定車廂和座位了,我們有了票之後,在候車室的電子看板前等公佈月台,每一個號碼跳出來之後就有一群乘客衝向月台,我們因為沒有指定的座位,更要搶位置,要有四個座位連在一起還真的不簡單,我們跟著老手,拉著行李往前一直快走,先經過First Class,再到Coach,到了第三車廂,我們將行李上車,開始找座位,才知道一個車廂沒幾個座位是空著的,多半已經插上reserved的牌子,和孩子們出門就是好,人手夠多,他們眼明手快,在其他人進車箱前就找到四個相隔不遠的座位,坐定下來,一個早上衝撞下來,總算可以放心出發了。從八點多由機場旅館出發到上十點半開往Newcastle的火車,足足用了一百分鐘以上。頗累的,不是這樣就好,還有三個多小時的車程ㄟ。

我們出門向來一人一個行李,自己要看好自己的,從打包、整箱、上車、機場報到、手提上飛機或到站提領,這回還加上下火車的。所以孩子們練就一身本領要互相照顧,大家看電影都有經驗:忙碌的車站和機場,一不小心很容易被調包或扒竊。英國的鐵道旅行本就是一大特色,車廂舒適、便利,即使普通車廂都有熱點供應站,在火車上吃喝,讓我們覺得行程變快,不會不耐,聊聊天吃吃三明治就到了。

新堡,Newcastle,車站現代結構又地處歷史要衝,近年政府加強文化、藝術展覽,增建的橋樑、音樂廳、展覽場,可是這些都不是媽媽想要的,孩子們經過半天的折騰,下車打架…
"為什麼我們~要去那個地方?"CJ問,
"要是不好玩,你就完了~"MF接著說,
"會被大家笑唷…"

原來是媽媽想要到一個Seven Stories的地 方,看看人家收藏圖畫書手稿,講故事,推展圖畫書的地方。只好拖著大家跑,好不好玩只好讓小孩評斷。

2010-07-15

住在機場的經驗, Heathrow Airport, UK







今年的暑假,目的地是英國和愛爾蘭。
行前匆匆,到搭上飛機還像在做夢。拿著Alain de Botton的機場裡的小旅行(A Week at the Airport: A Heathrow Diary),住進他住過,在希斯洛第五航廈的Sofitel旅館。最早聽說機場裡可以洗澡的就是Heathrow機場,這裡每天航班吞吐量是世界最大的,全世界各大洲大小國都有飛機到這裡,全世界最集中的大使館區在倫敦,全世界最會爆炸最不可預期的地鐵在倫敦,還有呢?大概就是旅客自己的經驗囉~

從台北出發,到倫敦機場時已經晚上七點多,日不落國的太陽還在地平面三十度以上的高度,但是夕陽狹著餘暉落下的速度非常快,十點不到就天黑了。趁著天黑前拍了些相片,因為隔天還要趕路。這是第一次住在機場,曾經在哥本哈根的機場看過連在機場裡的旅館,但是不需要住,也體會不到下了飛機就住在機場的方便,原來可以先將一身的疲累丟下,用個晚餐,泡個澡,容易調整體力。

Sofitel與機場第五航廈是不同的公司擁有的,擁有航廈的公司邀請艾倫.狄波頓當駐機場的作家,安排了一張桌子在走道上,觀察旅客、與旅客對話、體驗設施、就像生活在那兒,最夯的旅行寫手也不付託望,寫下這本越看越佩服作者對生活深入描述的行旅作品。Sofitel的最大功用是提供開會的場所,有四幢建築,605間房間的旅館,隨時有食物、資訊網的配合。機場內旅館門口的Marks& Spencer也供應簡單容易取用的食物,讓旅者方便、安心。

與孩子們的旅行有一大部份的費用是花在旅館,因為安全、方便、舒適為前提下,還要考慮價格,這裡,我給它四顆半星。

2010-07-13

圖畫書立體式閱讀

幾年過去了,從一個全職母親到帶著圖畫書讀書會、小朋友的reading group 或與孩子去旅行、寫稿、書店顧問,每天睜開眼到閉上眼的諸多事情都與圖畫書息息相關,甚至不知道如果我的生活少了圖畫書的話會是什麼樣子?確定的是我的生活中因為有圖畫書而變得不一樣。

小孩不想起床時,就到床邊念一本;和朋友吃早餐喝咖啡,也帶幾本;爸爸媽媽來家裡吃晚飯,等我做菜的時間,我也遞幾本過去;想要說什麼說不出來,也先翻幾本;旅行時也到書店翻翻找找;景點不離圖畫書的介紹;圖畫書短而精美的型式非常適合總是忙裡忙外的家庭主婦,漸漸地,發現周圍都是愛圖畫書的朋友,書與人的默契不須贅言;和孩子看到某個情景時,也會有人迸出來一句「你覺得這像那本什麼什麼裡的嗎?」類似的對話變成溝通密語,就像昨天剛看了一本小怪物找食物(The Troll, by Julia Donaldson),因為他很不想吃魚,希望找到一隻山羊之類的,裝了許多陷阱都沒逮到山羊,卻挖到寶藏,但不幸被要挖寶的海盜捉到,小怪物的下場是幫海盜做菜,海盜喜歡吃什麼呢?當然是 —魚;今天大家看到菜單裡的魚就面面相覷露出小怪物難看詭異的笑。這只有共同閱讀經驗才能分享的笑與冷笑,實在很難用言語解說。

所以想與大家推展立體式閱讀,我想這也算是一種投入式的閱讀,讓閱讀與生活互動;我不是推展閱讀的專家學者,閱讀對我也不具認知的目的、沒有教學目的、無關考績,我只是個深具好奇心的讀者,由閱讀的過程,開啟生活的面面思考。在壓力中突出重圍,為自己找到出口。雖然立體式閱讀也是一種奢侈的閱讀,但是提出來大家參考無妨,目前做不到的也可以憧憬未來,重點在培養對生活的熱情與動力。

一本圖畫書的製作過程與文字書的過程有些不同,有些作家能寫但是不畫,有些專注於畫,還有些人天賦異秉加上努力,兼具寫、畫創作的才能,這些作家寫書時有畫面,但是如何呈現畫面,畫面的比重、色彩,何處分割都是經過精密算記過的,這些設計的過程,如果讓我們假想回到作者的思考時,作家多半不是坐在家裡的,旅行、聊天、研究、考據都是必需的,所以作者的歷程也是立體式的,沒有人閉門造車,尤其圖畫書作家比平面藝術家抒發情緒或表達自我的藝術形態更需要關懷人群,深入人群,不管書最後是多麼無厘頭,總是多多少少暗藏著作者繪者的用心:想要讀者笑,要讀者感動,要讀者想一看再看,或輕放一個沒有萌芽的種籽等待將來未知的爆發。

舉一本書為例來看看立體式閱讀,我會先選Mordicai GersteinThe Man Who Walked Between the Towers. 這是一本以真實故事寫作的圖畫書,卻是經過三十多年後因為另一事件引發寫作的動機。SEP. 11, 2001時,當作者看到兩幢焦黑倒塌的大樓時,同時想起Twin Towers另一起轟動的事件:一位法國人在上面架鋼索,在兩幢樓之間走來走去。所以他根據那件事構思寫出這本書。

The Man Who Walked Between the Towers得到隔年的Caldecott Medal,我們看到大角度俯視的畫面,就像在鋼索上的視野,畫面的設計,讓讀者一眼就看到大腳,書名和作者都不重要,絕對是根據作者一再推敲與思索的。

Mordicai Gerstein住在紐約的曼哈頓區,是為資深圖畫書創作者,喜歡與文化相關的主題,他畫Eric A. Kimmel寫的日本禪宗大師的故事Three Samurai Cats,他用法國詩人的詩畫出How to Paint the Portrait of a Bird,多本與猶太人文化有關的圖畫書,最近也出版了深具童趣的A Book看到聽到的都能引發他的創作靈感,被美國兒童文學書評極力推崇。

BOOKS ARE STILL ONE OF THE GREATEST OF ALL HUMAN INVENTION

每一年的Caldecott得獎者都會在年會領獎、致詞。這句話就是他在2004年致詞時說的,唯有愛書愛讀書的人才能在最重要的時刻說出這樣的話,他用專業和熱情創作。也肯定書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極致表現之一。


到了2009年,這事件也被製作成紀錄片, 一一訪問當時參與的夥伴,雖然走在鋼索上的人變成明星,其實是所有架鋼索的朋友的情誼所編織的網,讓這樣熱情付諸實現。這個故事,看到一個停不下來的熱情,讓他從一看到大樓的計畫圖,就蠢蠢欲動,為了要闖入大樓,他必須要觀察人潮、計算高度、需要運送的東西、如何取得通行證、如何躲過警衛、朋友團隊的支援…,只要任何步驟出了差錯,就沒有機會了。

其實做任何的行業或計畫,都需要這樣的熱情、不顧一切,甚至培養興趣,才能專精又快樂。

就在旅行途中,看到另一本新書出版,與這件事相關的場景,在當時鋼索的下方,清晨繁忙的城市,有一群人的相遇,Let the Great world Spin,就在2010年的七月上架,也變成女兒旅途邊玩邊買邊讀的書單。從圖畫書、影片、旅行、相關史料、到其他閱讀,這是一例。不管是當事人、圖畫書作者、影片製片人、到後來發展其他小說作者,這種多環節的閱讀經驗,提供多角度的深入探討,讓家裡不同年齡的成員都有共同的話題,算是立體式閱讀的經驗。

從書、紀錄片或電影、小說上看到的,都是根據一件事由創作者抒發不同的感想,自然,讀者也會有不同的回應;即使站在 巴黎聖母院的前方、紐約雙塔的遺址,都因有不同的閱讀經驗讓旅遊變得更精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