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9

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


以下純為個人書寫,如有提到個人觀感,請勿對號入座。因為人總是隨著年紀記性變差,然後忘了當時的情形做些片斷(段)的回憶,一定要趁記憶還新鮮的時候寫。昨晚在The Old Vic戲院看了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小女兒說要訂票時只提了這是和Bob Dylan有關的一場劇。對於劇,我的吸收能力有限,但每次在倫敦都是驚艷,從War HorseThe Curious Incident of a Dog in the Night-Time、The Book of Morman、Matilda、Beautiful(the Carol King Musical),所以只要聽到有戲看,就點頭。

在倫敦的夜真是熱鬧,整個城有大概大大小小五十場劇,加上音樂會,還有無法拒絕的晚餐,到了晚上十點,在鬧區還是型男型女衣衫亮麗,老少文青出沒的地方。如果可以不依口袋深淺選擇退休的地方,我首選倫敦,這是一個讓人一直有新鮮事的地方,就算老了,還是可以有很多活動,看展、看戲、聽音樂、讀書,讓自己的腦袋活絡;當然因為我不希望自己的老化是坐搖搖椅坐到睡著,才萌生這樣的想法。

我在去年寫了一篇關於美國名人寫繪本的蒐集,這個收藏,延續很久了,因為我喜歡Billy Crystal當外公的溫暖、Julie Andrews開始寫作的初心、Jamie Lee Curtis最後宣布要成為專職童書作家的心願、Julianne Moore在繪本中道出她小時候不會處理的遭遇⋯⋯,這些我喜歡的明星也投入繪本的世界,並享受到美好。雖然出版商多少利用名人的名氣,不見得是非常好的作品,但也是水準以上的溫馨出版。

在這一篇裡我當然提到Bob Dylan,和所有與他有關的繪本,這些繪本以他的歌詞為文字,另外附上著名繪者的詮釋;我潛意識以為:「有誰不知道Bob Dylan!?」所以自以為是的交給一個可以任我發揮的專欄,一位很欣賞的編輯。過了幾天,編輯來函,說這篇文章不合適,我忘了詳細原因,e-mail也已刪掉了;如果不介意的話,就不刊登了。我也是隨性的人,因為要放在專欄上的文章都得是第一次刊登,對於喜歡寫部落格、有話快說的我都有一種必須要「藏好」的心情。如果專欄不用,那我就直接放到部落格嘍!差別就是沒有收入了。專欄的收入細水長流,是我的菜錢、咖啡錢,買書的費用多半是讀書會的講師收入,我用這樣的平衡方式讓自己有進有出,維持一個活水狀態多年了。

被退稿後的兩個星期,諾貝爾獎宣布文學獎得主是Bob Dylan,退稿的事我只有在讀書會嘟囔,我第一次被退稿,就遇到這樣的事。幸好這篇在當天po上之後湧進不下千次的點閱(我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本來繪本閱讀就不是大眾,如飲食或是旅遊的受歡迎,加上我也沒有表演式的影片專書介紹,我的部落格向來就是我的閱讀紀錄,所以一天上千次點閱對我來說已經是受寵若驚了。之後,看到有人專文寫、開課講Dylan的繪本時,這件退稿的事隱約都會出現問號。不過沒有再提就是了。倒是因為看了這部劇之後,Dylan的事又浮現。

Girl Form the North Country 是Bob Dylan 1963年發表的歌曲,在他到英國旅行後;對於這個被取材於歌曲中的女孩,有許多猜測但沒有定論過;與Johnny Cash於1969重新合唱這首歌曲放在他們合作的專輯裡。(這些都是我看完劇後之後Google來的,因為我不是Bob Dylan的發燒友),倒是幾年前Johnny Cash的電影Walk the Line後對他的故事與歌曲重新留下印象。

編劇與導演是同一位的劇似乎並不常見,但這位編劇Conor McPherson是一位愛爾蘭的才子,他在25歲就因為The Weir一劇成名,二十年來持續寫劇本,為愛爾蘭現代著名劇作家。四年前他萌生這個用Dylan的音樂寫個劇本的想法之後,與Dylan的專屬唱片公司聯繫,他們說Dylan當天收到這個訊息即馬上同意,公司並送了40張唱片到劇作家的家裡,授權他任意使用。這是個好的開始,但是故事並沒有頭緒。終於,他想到以Dylan出生的小城Duluth, Minnisota作為故事的背景;時間設定在1934年,這個經濟大蕭條後,經過四個寒冬,一年比一年差的美國;Bob Dylan出生於1941年,美國經過經濟大蕭條後,全國處於孤立主義,想要維持中立又被日本偷襲,大家可以想像那是個多麼艱難的時代與地方!

Bob Dylan的原名是Robert Allen Zimmerman(源自希伯來文),他的祖父母們都是在帝俄時代因為Odessa Pogroms當地排斥猶太人,前後時期移民到美國的。但追溯親族的姓名緣起,他應該是來自土耳其的後裔。打開地圖看,這就是黑海的神奇,讓歐洲與亞洲的內陸湧生水路。

這樣困難環境的孩子長大,到底是什麼讓他寫出這些詩般的歌詞,很有趣的是他從小就喜歡聽廣播,從收音機裡取得資訊。想必收音機裡可以帶著聽眾環遊世界各地、讀文學、聽音樂⋯⋯。

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裡有經營旅店的夫婦,太太患有精神病,但她經常語出驚人,表演者的肢體語言流暢自然,甚至讓我感覺當個瘋子是很不錯的人生方式。她能歌善舞,而且隨時可以靈魂出竅,整場表演即使燈光不在她身上,她也持續演出,從沒停過。個子嬌小到像個小朋友,單薄的身影,帶著神經質的眼神,結束時看其實是個大美女,深邃的輪廓與細緻的五官,即使旁邊的演者超過她兩個頭的高度都只能分享她的光芒。

但看節目單的列名也被好幾位壓著,應該不打緊的,她的表演牽動整場靈魂。編劇寫完劇本後,被要求同時導演這齣戲,這齣戲並不是倫敦西區戲院或是百老匯的大戲,因為許多音樂劇的歌曲是主軸,而這齣戲用已經發行多年的歌曲與對話交錯,結構出新的劇情。而且這裡面使用了很多當年不曾流行的歌曲,重新編曲後,適用在劇情裡。只能說演員的功力與編劇的實力,加上整個製作組讓這個劇小而美,連樂團都是小而美,很多位演者直接上鼓座,邊演邊唱邊打擊鼓。吉他也用木吉他帶出Dylan的曲風,是個架構在穩固基礎上但沒框架的組合。

每個年代都有難過的人和難過的日子,用音樂重看過去那段想偷都偷不到錢的時代,每年的自殺率都是百分百提升,每個人都在壓力邊緣,要破不破的人格,上帝與惡魔也是一線之間,我們現在也不是太壞啦!(也不知道說給誰聽,聽得進去的都過得不錯,聽不進去的都說過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