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4

後繼有人的Ludwig Bemelmans

How to Travel Incognito是一本冷眼看旅者的小書,也是作者半自傳式的書寫。寫他在歐洲旅行遇到一位沒落貴族教他如何招搖撞騙,因為熟悉上流社會的作風,對美食美酒毫不手軟,騙吃遍喝不費工夫,冷嘲熱諷道盡世人大小眼的俗行。譬如說,歐洲頭等火車箱的查票員不會吵醒乘客查票,所以那位沒落貴族雖然沒錢買車票,一定搭一等車廂,只要裝睡就好了;到總是客滿的餐廳假裝是被怠慢的皇親貴族,還能騙得一頓酒足飯飽,經理親自送到門口鞠躬道謝不敢收費;讀來爆笑,在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因為戰亂、國界不明、貧富懸殊,就出現許多模糊地帶的求生存之道。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作者Ludwig Bemelmans。作者旅行、貪食、從不買來回機票,因為他不知道下一站到哪裡。因為喜歡塗鴉,成為一位知名的童書作家。他的Madeline系列,從1939年出版至今,依舊再版,並有多國翻譯,完全破除時空限制。

In an old house in Paris
that was covered with vines
lives twelve little girls in two straight lines.

In two straight lines they broke their bread
and brushed ther teeth
and went to bed.

They smiled at the good
and frowned at the bad
and sometimes they are very sad.

They left the house
at half past nine
in two straight lines
in rain
or shine -
the smallest one was Madeline.

...

他的外孫John Bemelmans Marciano在1999年時為他做傳,出版了Bemelmans, the Life & Art of Madeline's Creator,藉著所有家族收藏幫外公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Ludwig Bemelmans(1898-1962) 的童年因為被父親遺棄,與懷孕的母親搬回德國家鄉,在當時非常被瞧不起,沒有地位,寄人籬下,美麗年輕的母親也蒙上憂鬱;他從小就難管教,青少年時被送回叔叔經營的旅館,從小跑腿做起,惹是生非,最後落個不是要關進監牢就是被遞解出境的下場,所以經由家族關係送到美國的旅館實習,…,最後留在美國。
他種種的生活經驗變成圖畫書裡的情節:媽媽小時候的住宿學校、太太的名字、女兒頑皮的樣子,他自己總是與眾不同的個性、 醫院看到手術後的孩子正在告訴大家她有多勇敢並且讓大家看她的縫合傷口,這些都被"移植"到Madeline書裡,尤其他押韻的文章,和細膩的素人式插圖,真的與眾不同。


Ludwig Bemelmans在Madeline得到Caldecott銀牌獎後,一心想得金牌,於是專注作畫,畫了兩千多張圖,從中精挑細選出部份做了Madeline's Rescue,終於在1954得到金獎。在以他為主角的LOUIE!一書中,作者Will Hillenbrand也為小讀者用最淺顯和正面的說法介紹了Ludwig。這樣一個不被重視的孩子因為自我期許完成了許多不可能的任務,甚至成為國際著名藝術家、作者,澤被子孫,鼓勵許多青少年不要放棄自己,堅持理想。

尚未看過Madeline書的朋友,如果看到,一定會大呼:唷!就是這個巴黎鐵塔呀!Ludwig Bemelmans在Madeline書中所畫的巴黎鐵塔,已經變成圖像代表了,不僅有兒童餐具、信紙、卡片,還有大人的T-恤,成為代表巴黎的童書,許多人忘了這是本美國圖畫書。


他在世時出版了Madeline, Madeline and the Bad Hat, Madeline's Rescue, Madeline and the Gypsies, Madeline in London, 與 Madeline's Christmas。現在,除了單行本、合訂本,錄影帶到更新版的DVD都有。1962年去世後,他的遺孀Madeleine Bemelmans收到一封由賈桂林‧甘乃迪寄來的哀悼信,他們本來想以Madeline到白宮為軸合寫一本書的,不過沒機會了。


1999年,John Bemelmans Marciano利用外公留下來的圖,上色或加上自己的圖,編輯了Madeline in American,其中包括:Madeline in America, the Count and the Cobbler, Sunshine,並附上Barbara Bemelmans懷念小時候與父親共渡的耶誕節,他們也喜歡到紐約的餐廳或是旅館過節,直到現在還是可以在紐約的Carlyle旅館一樓Bemelmans Bar酒吧看到Ludwig當年留下的壁畫。

2009年John出版了Madeline and the Cats of Rome,他這幾年住在羅馬研究建築也繼續畫畫,如果熟悉羅馬當地的景致特色,讀這本書時,就更知道Madeline和貓怎麼到處亂跑的。John出生時,外公已經去世,但從小讀Madeline等書長大,經由整理外公的遺物,深入瞭解Ludwig的創作,現在他也全心投入圖畫書的創作,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持續素人畫風,除了自己的創作,也為Madeline做更多更廣的延伸,在以個人風格為上的藝術界少有這樣的例子。


2009-11-09

紐約專業童書店 Books of Wonder

旁邊杯子蛋糕店的座位

一般陳列區

景氣不好,生意難做,尤其書市,如果沒有某些特別吸引讀者之處,真的很難生存。
要介紹一個美國的複合式童書店,讓大家參考,他們可以說是經營的先進,也可當觀光景點,當然,逛街逛累了可以是歇腳的地方。
紐約雖然名為big book town,閱讀蔚為風氣,但是圖書館館藏豐富,還有大型連鎖書店、網路書店,加上邦思與諾柏書店紐約市訂書當天送書的服務,另外,住屋空間有限即使是嗜讀者也很難多買書,這樣的環境讓獨立書店經營難上加難。

Books of Wonder在1980年紐約市格林威治村開店,買賣新、舊、稀有和收藏類的童書,接著與綠野仙蹤書迷俱樂部(The Royal Club of Oz) 結合出版,一季一本,隨著幾次搬遷,規模越來越大後,還代理圖畫書原畫、開始網路購書,店主人Peter Glassman也寫作圖畫書,搬到新址後,一邊也開設飲食部Cupcake Cafe。是紐約最大的童書店,一度稱為全美最大童書店;最吸引我的原因是作者的簽書會,和書架上許多圖畫書作者簽名版本。書店裡各種分類齊全,從幼兒到 青少年的,要什麼有什麼,有很多人特別來買禮物,書店還有自己的"錢",就像自己是個書國。在看得見的實體書店和幕後的網路交易平台都很積極。

除了讀者觀點,從商業觀點看,這也是難得的書店經營,越做越大,凡是新書上市,作者就來這裡報到,尤其每季的新書發表會高手雲集,很多難得一見的作者和繪 者群集一堂,任你問問題,這種感覺大概只有在紐約才能如此奢侈;而出版社、書店、作家們,也共同經營出多營的局面。他們就像精明老到的出版狐狸,知道貢出 什麼樣的東西才能吸引小動物出來買書。

看到橫排標示的都是作者簽名書

最後面的原畫,海報展示區,也常常用做新書發表的地方


2009春季新書,左起Kate Feiffer, Diane Goode, Michael J. Rosen, Dan Yaccarino(藍色襯衫), 與很小看不清楚的Florence Minor,前立者就是店主人Peter Glassman

本書店最著名的區:收藏區


Books of Wonder
18 West 18th St. New York NY 10011

2009-11-04

Wild Things in town 1.2.3

這趟旅行,恰好趕上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的展覽和電影,並不是半年前規劃時所知道的,幸好MS即時的資訊,真是出乎意料地幸運。所以能夠完整地從三部份來看Wild Things:Animazing Gallery, Morgan Library and Museum, 和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電影。

1.這是位於紐約Soho的Animazing Gallery,展出Maurice Sendak的原畫、手稿,就像展覽所引用Maurice的想法:從沒想過要賣這些東西,太難割捨了,但是隨著年紀,想法會不同,即使到80多歲了,也算是另一種成長與改變。當然如果看到這些標價就夠咋舌的,只要是黑白真蹟就超過一千元,Nutcracker的封面是水彩上色的,標價15萬元,對知名作家,如果臨老有這些計畫外的收入也是好事;沒有預算,我抱著多看多賺的心理來觀賞,只要看到就很棒唷!

(Gallery外觀)

(展覽海報)

展出作品從角色定稿前的塗鴉、鉛筆畫稿、限量製版的海報、海報原稿(New York Is Book Country、Harper's Publisher)、彩色原畫,最難忘的是Max's mother的造型,他想了很久的,但是最後書上並沒有。看完展覽後,我猜想有些"好東西"大概都已經落入收藏家之手了,這裡大部分是小張的鉛筆粗稿,或並沒有成為書的草搞,但是能看到如Little Bear的造型圖,相當值得。

2. The Pierpont Morgan Library是個私人收藏圖書館,是幢精雕細琢的建築,有非常豐富的古書,從一樓大廳就非常精緻壯觀,在好幾個房間都放滿了整櫃的精裝書,雖然不能翻閱,光看書背已經很精彩了,收藏的古畫從15世紀開始,這位收藏家非常"過份"到他的財務顧問都禁止他買書,因為已經太多了;這次展出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的原書部份手稿,是向費城的Rosenbach Museum & Library借來的,(RML是全世界收藏最多Maurice Sendak作品的地方),展出內容包括:原來設計的封面,後來的封面,最珍貴的,那幾幅由小到大的跨頁。

圖畫書原畫與一般畫展的畫有些不同,因為圖畫書原畫是為了做書,所以畫面上會有些尺寸標示,譬如說,會注明gutter space, 用來處理裝訂時造成的縫隙,或是角落留白所以尺寸要先說明,或是描圖紙上的"pen and ink","watercolor"是創作者自己的記號,都變成圖的特色。欣賞圖畫書從看文字,看圖,到—看設計,的確始料未及。原畫與成品其實都有差距,很可惜沒有帶一本書對照,只能囫圇看。
這次的展覽可能為配合電影的上映,也在45年後將作者的理念進一步展示陳述,因為經過千百萬人閱讀後再放回一起的感想一定很不同。

3. 回到電影的部份,嚴格地說,這是一部以閱讀書之後所發展做出的電影,並不是所謂以書改編而已。圖畫書中並不說明媽媽的角色或家庭狀況,單純從孩子的行為和反應和後來的想像出發,雖然靈感來自Maurice小時候的經驗,被歸類為半自傳體的故事,其實既不可愛也不詼諧,但是充分疏導孩子的情緒,隱示母親的關懷;就像所有Maurice的作品,少有童趣的,都是有所指,有所涵意。不明說的也會用圖暗示,讓情緒深沈到灰暗帶,再彈出期待,有願景的未來。
(電影廣告小海報)

電影裡的Max情緒受到壓擠,沒有頃訴的對象,媽媽和男友調情,姊姊正值青春期,看到他受委屈都沒有來幫他一下,和朋友自顧自地離開,他那一幕站在桌子上穿著小狼裝大喊"Woman, feed me!"正預告他餓了,無法控制情緒的極限爆發,不像書上的關到房間自行想像,他飛奔,飛奔到媽媽追不上,看不見,找不到的森林,整個場景因為電影需要,放大變遠膨脹效果,所以野獸們的部落、追逐打跑、內部失和、那隻總是找麻煩的,就成為電影的主軸,概略地說,Max的情緒被野獸的情緒取代,繼續發展為電影。承繼Maurice Sendak的不是只為了小孩寫作的觀念,電影也不是兒童電影,也許兒童時積壓的情緒到成年時會被繼續放大到無所遁形;我們每個人心裡的失望、憤怒、恐慌,都被拿出來,看完之後也許是更深的憂鬱,也許是全然的釋懷。

2009-11-03

The High Line Park, Oct. 26, 2009

(入口標示)
之前看了Peter Brown的The Curious Garden,提到紐約的The High Line Park,藉著到紐約的機會,想親身經歷一下這裡的實景。目前只完成約全長的三分之一,有兩個出口,所以從南端看到標示的樓梯進入。

(舊鐵道上新種植的植物)

(上面蓋了一幢新旅館)

(地上利用水泥板做的間隔)

(側邊的休憩角落)

我們順著步道往北,看到很多種椅子分佈各種角落,讓大家選擇休息的方式,也有咖啡小攤,賣甜甜圈和熱蘋果西打,曬著太陽,望著哈得遜河,提供市區另一個散步的地方。




這樣的空間變化,即使還是有反對者反對財團的獲利,也很難拒絕上去晒晒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