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1

電影(我在伊朗長大)的原著—Persepolis

作者Marjane Satrapi
這是一位生長在伊朗的女孩自傳式的漫畫寫作。她1969年出生,第一本記述童年到14歲,接著,第二本就從14-25歲。雖然是漫話類型,但絕不是為兒童寫作。

古伊朗—波斯,是個富庶、文明的地方,但是20世紀的新王朝、革命、專政、內戰、兩伊戰爭、再革命,使得物資不穩定,又限制人民的行為、思想,加上英國、美國覬覦伊朗的石油礦產,西方媒體影響,導致世人總是隔著面紗看伊朗,而真正生活在其中的百姓深受其害。她迫不急待地要將她的家園介紹給世人,由第一手資料做第一手報導。

書從她小時候在一所法語學校開始,當時女性是不必戴面紗的,但是1980革命一開始,所有女性都被規定要戴黑面紗,所以有的孩子叫太熱,有的纏在一起,有的用來打架,非常可愛;但是她們的生活因為不穩定的政治,有的朋友被抓走,只要有人家說爸爸去旅行了,就是表示關起來了,路上的軍隊任憑好惡決定抓哪些人,進去監獄的親人被任意戕害,即使堆翻皇朝,還是亂世,女孩從小在充滿想法的家庭長大,母親的父親也曾是更前朝的王子,是真正的貴族,但是他們認同時代的改變,隱身於大都市中成為小市民。

隨著女孩長大,因為她的自由心智與打扮、行為舉止,引來更多不安與危險,所以父母決定將她送往奧地利唸書,雖然很多家庭外移,但是她的父親認為他們夫婦無法在海外找到好工作,還是待在自己的家園,賺錢栽培女孩,而且她的法語教育是一家的希望。就這樣,14歲的她被送到維也納母親姊妹淘的家裡。

因為Charlene像許多在台灣長大的居民,對中東的地理與歷史不清楚,所以看完第一本,再到網路上查查前因後果,就對這國運多舛的地方多瞭解;作家以藝術科班出身的畫筆,不僅用她的童年為世人解說了國家的歷史,也幽默地解釋了唯物論、極權政治、中東地區國與國的情仇,可以讀到沒落貴族的驕傲、對家鄉的愛,知識份子父母、親人的苟衍殘喘,平衡地述說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還有,孩子心中放最久的回憶。

當然,第二本,在她留學的路上,辛苦、無助、思念,對一個14歲的孩子來說,還是下了重藥。出國之前,不知天高地候的女孩說“14歲了,有誰需要父母?“,她的叛逆、孤傲都為她的生活帶來衝擊,所以遊蕩的生活相對於有修女管教的宿舍,到流浪街頭,整本書黑、白色調,其實整面的黑色佔據了她的人生,掛盪在西方世界與回教基本教義派掌權的伊朗,她迷失、頹喪、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憂鬱地在四年之後回到家鄉,多次自殺未竟,才從中重新面對生活。

又看到無條件奉獻的父母出現在這回憶錄中,連結婚時,父親都要求她的先生要同意如果有一天她要離婚時要尊重她,因為在她的國家裡,女生不能決定離婚與否,結婚後都可能被夫家任意處置。在她對生命否定的日子裡,父母的擔心與掛念,不僅要面對世局的危險還要負擔女兒,實在令人難以想像。其中當然也有許多苦中作樂的過程,像他們會不忌法令,躲在親戚家飲酒聚會,確切地讓生活就是生活,作者勇敢坦承人生就是一連串大小事不斷。

作者於1994年再度出走巴黎,目前還住在巴黎,本書至少被翻譯了12種語言,不僅暢銷而且用真實的眼光讓世人更知道伊朗,即使她深知自己無法生活在德黑蘭,但是用文筆與繪筆刻劃家園以免被以美國為主的媒體醜化,無疑是打了一場聖仗。2007年,作者親自執導成動畫片參加影展,廣告片段已經在網路上了。我們可以看到她不只才華出眾,還具有多種語言的能力,即使這樣的能力在年輕時只能當餐廳的侍女,隨著年齡與見識增長,她成為時代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