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暑假回到台灣,最想念的就是台灣的食物;從各類鍋、日本料理、小吃、鹹粥、市場的小菜、燒餅油條、包子饅頭銀絲卷、土司麵包、家裡做的紅燒肉、牛肉麵、果凍、珍珠/仙草飲料、小籠包、叉燒肉、要回去之前得先看看小抄是不是想吃的都吃過了?過癮了嗎?還要打包泡麵和餅乾進皮箱,真不知道生活在台灣的孩子知不知道自己這麼幸福,這些超市、巷口、菜市場、7-11就可以買到的食物,讓生活在國外的台灣孩子們垂涎思鄉。
記不記得在Mary Smith, (台譯敲門人瑪麗‧史密斯,) 一書裡,那是鬧鐘不普遍的時代,Mary的職業是到各家叫醒大家,她用一支像笛子的長管將曬乾的綠豆像彈珠般地彈出,"哐!"打在窗台上叫人,是要付費 的,整個小鎮裡第一個要叫醒的就是做麵包的師傅,接著才是各行各業的;記得很多版本的石頭湯(Stone Soup)嗎?這個法國民間流傳的故事,尤其是Marcia Brown的版本,那三位被大家敬重的士兵,最後被安置在麵包師傅、神父、鎮長的家裡,可見麵包師傅從古早古早就是最重要的行業之一,也代表不會餓到。
加古里子畫、寫的烏鴉麵包店,是書友莉莉介紹給大家的,是烏鴉家族的爸爸為了餵飽四隻小烏鴉,忙著做麵包;莉莉的女兒每次聽這個故事就要求媽媽做麵包,而莉莉做的麵包真的很棒,讓我看了這本書每次也都想她的麵包。
有一個據說容易試的麵包食譜,在廚房裡的人類學家看到的。有烤箱的朋友有可以試試看,因為有些餐廳裡也強調剛出爐的麵包很重要,但是在家如果也有剛出爐的麵包,那香味都能散發幸福的感覺呢!
下雨天,在家最好的辦法除了看書,就是做菜,這本Everybody Bakes Bread說的是女孩、弟弟和母親在家,因為無聊,小孩就開始鬥嘴打鬧,媽媽為了轉移注意力,要姊姊到鄰居家借個三個把手的桿麵棍,原來這是個暗喻,根本沒有這樣的東西。第三個把手要做什麼?用那隻手拿?其實只是要姊姊到外面走走,但是姊姊也是個小朋友,她就穿著雨衣到鄰居家去問,家家都沒有,但是家家都在做麵包,有黎巴嫩的、印度式的、猶太式的、中東、南美、美式的玉米麵包,邊走邊吃,回家時已經中午了,書的結尾也附上各種麵包的做法,是一本多元文化的介紹。
想起我那天到朋友家,又是一個大雷雨的下午,她特別示範自家的饅頭、南瓜湯,而且用一特殊烹煮機,就可以在短短的時間裡吃到自己作的食物,很方便。這機器可攪拌、可高溫,就可利用蒸、炒、拌的功能煮出一桌好菜。
好像大小孩的玩具,我們就在廚房一邊做菜一邊聊天,自己做菜習慣了,就很難到外面買,因為那種"知道裡面有什麼的手作感"是無法取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