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librar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ibrar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11-04

Wild Things in town 1.2.3

這趟旅行,恰好趕上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的展覽和電影,並不是半年前規劃時所知道的,幸好MS即時的資訊,真是出乎意料地幸運。所以能夠完整地從三部份來看Wild Things:Animazing Gallery, Morgan Library and Museum, 和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電影。

1.這是位於紐約Soho的Animazing Gallery,展出Maurice Sendak的原畫、手稿,就像展覽所引用Maurice的想法:從沒想過要賣這些東西,太難割捨了,但是隨著年紀,想法會不同,即使到80多歲了,也算是另一種成長與改變。當然如果看到這些標價就夠咋舌的,只要是黑白真蹟就超過一千元,Nutcracker的封面是水彩上色的,標價15萬元,對知名作家,如果臨老有這些計畫外的收入也是好事;沒有預算,我抱著多看多賺的心理來觀賞,只要看到就很棒唷!

(Gallery外觀)

(展覽海報)

展出作品從角色定稿前的塗鴉、鉛筆畫稿、限量製版的海報、海報原稿(New York Is Book Country、Harper's Publisher)、彩色原畫,最難忘的是Max's mother的造型,他想了很久的,但是最後書上並沒有。看完展覽後,我猜想有些"好東西"大概都已經落入收藏家之手了,這裡大部分是小張的鉛筆粗稿,或並沒有成為書的草搞,但是能看到如Little Bear的造型圖,相當值得。

2. The Pierpont Morgan Library是個私人收藏圖書館,是幢精雕細琢的建築,有非常豐富的古書,從一樓大廳就非常精緻壯觀,在好幾個房間都放滿了整櫃的精裝書,雖然不能翻閱,光看書背已經很精彩了,收藏的古畫從15世紀開始,這位收藏家非常"過份"到他的財務顧問都禁止他買書,因為已經太多了;這次展出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的原書部份手稿,是向費城的Rosenbach Museum & Library借來的,(RML是全世界收藏最多Maurice Sendak作品的地方),展出內容包括:原來設計的封面,後來的封面,最珍貴的,那幾幅由小到大的跨頁。

圖畫書原畫與一般畫展的畫有些不同,因為圖畫書原畫是為了做書,所以畫面上會有些尺寸標示,譬如說,會注明gutter space, 用來處理裝訂時造成的縫隙,或是角落留白所以尺寸要先說明,或是描圖紙上的"pen and ink","watercolor"是創作者自己的記號,都變成圖的特色。欣賞圖畫書從看文字,看圖,到—看設計,的確始料未及。原畫與成品其實都有差距,很可惜沒有帶一本書對照,只能囫圇看。
這次的展覽可能為配合電影的上映,也在45年後將作者的理念進一步展示陳述,因為經過千百萬人閱讀後再放回一起的感想一定很不同。

3. 回到電影的部份,嚴格地說,這是一部以閱讀書之後所發展做出的電影,並不是所謂以書改編而已。圖畫書中並不說明媽媽的角色或家庭狀況,單純從孩子的行為和反應和後來的想像出發,雖然靈感來自Maurice小時候的經驗,被歸類為半自傳體的故事,其實既不可愛也不詼諧,但是充分疏導孩子的情緒,隱示母親的關懷;就像所有Maurice的作品,少有童趣的,都是有所指,有所涵意。不明說的也會用圖暗示,讓情緒深沈到灰暗帶,再彈出期待,有願景的未來。
(電影廣告小海報)

電影裡的Max情緒受到壓擠,沒有頃訴的對象,媽媽和男友調情,姊姊正值青春期,看到他受委屈都沒有來幫他一下,和朋友自顧自地離開,他那一幕站在桌子上穿著小狼裝大喊"Woman, feed me!"正預告他餓了,無法控制情緒的極限爆發,不像書上的關到房間自行想像,他飛奔,飛奔到媽媽追不上,看不見,找不到的森林,整個場景因為電影需要,放大變遠膨脹效果,所以野獸們的部落、追逐打跑、內部失和、那隻總是找麻煩的,就成為電影的主軸,概略地說,Max的情緒被野獸的情緒取代,繼續發展為電影。承繼Maurice Sendak的不是只為了小孩寫作的觀念,電影也不是兒童電影,也許兒童時積壓的情緒到成年時會被繼續放大到無所遁形;我們每個人心裡的失望、憤怒、恐慌,都被拿出來,看完之後也許是更深的憂鬱,也許是全然的釋懷。

2009-08-22

Carnegie Free Public Library

為了寫一篇有關紐約圖書館兒童分館的報導,查了一段資料,有關Anne Moore 研讀圖書館學的經過,是因為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捐款在全國建圖書館,這件事到現在已經百年了,昨天不經意在路邊看到一幢漂亮的房子,上面寫著Carnegie Free Public Library,現在是餐廳和辦公室,還有出租的牌示,門前的花煞是美麗,雖已人事全非,也算是時代的紀念。 

繼續找資料,記錄中這是1904年的建物,當時美國全國有3500個圖書館,半數是卡內基的圖書館基金捐贈的。甚至目前已改建,從空中鳥瞰像翻開的一本書的西雅圖市圖書總館(Seattle Central Library)當年也是計畫中的一部份。使用直到1963年新的圖書館建立,於2003年成為現在的酒吧餐廳 當時的設計,多以台階踏進大門,入口大門推進後,先看到中央櫃台,然後左右兩側就是開放式陳列的書櫃,在百年前開始變成一種圖書館的觀念,因此我順道往其他也是當年計畫部份中的大學區分館(University Branch)參觀,果然也是踏上台階,再進入圖書館;但是其他較晚建設的圖書館就比較平面進入,甚至最新的幾個圖書館都是採平面進入式。圖書館高高在上的情景不再。

這是目前大學區的圖書館,就符合史料上所說的台階、入口的造型。

2009-07-24

Children's Library, Rome

為了尋訪兒童圖書館,先到了國家圖書館,這個大圖書館,外觀整齊冷峻,不大有吸引力,果然,夏天時間只到1點半,禁止進入。所以過了兩天又去了一次,這回勉強進到裡面,沒有,沒有童書部。ㄟ,前天的門房還跟我說Barbino,si,真不知道si什麼意思。總之,不對,幸好詢問處的人送我一張羅馬圖書館的地圖,所以照著圖去看看。
其實一般人都不大會看地圖,幫我指了某個廣場的上方,其實在下方,早知道不牢靠,有了前幾天問路、走路的經驗,拿著地址,上計程車吧!這是我的最後一天,不能再耽誤。羅馬許多單行道,連司機都必備地圖,路名沒有巷、弄、段,也沒有附加東、西、南、北,很多路名聽起來很大,其實很小,像一些Santa Maria...,如果不是很清楚,光憑路名很難判斷大概位置,就在車子轉進一個眼看到底的路,司機也不知道怎麼辦,指著牆上的路名,我真想叫呀!我昨天才經過隔壁路的,我還記得那個小公園的停車格,這個花市集離旅館不到一公里。繞了一大圈,有點像The Treasure,(by Uri Shulevitz)寶藏就在身邊。
這個兒童圖書館位於一個就教堂裡,樓梯、內部都非常破舊,沒有冷氣,夏天到了,連小孩都不想來。但是藏書非常豐富,光是一樓的幼兒書和圖畫書就有五萬冊左右,二樓的進階少年讀物種類很多,小說、科學類都滿滿的,甚至最流行的graphic novels,印象最深刻的是世界各國類:有亞洲、中東、非洲、拉丁美洲的各國分類,而且這些書都是義大利文的。

(一個小角落)

曾經來台北國際書展的Beatrice Alemagna,她是義大利人引以為傲的圖畫書作家
幼兒區,在古舊磚牆上襯托的月亮造型特別明亮,是管理人員最喜歡的角落

在一旁利用舊屋頂營造的閱讀區

2009-07-08

More About New York Central Library Children's Center

兒童部在Anne的經營下1911年開張,繼續擴充收藏,儘管Anne於1941年9月退休,Donnell成為曼哈頓市區收藏童書最豐富的圖書館,不僅擁有當年原始的維尼小熊和小豬、笨驢、跳跳虎、袋鼠朋友等5個布偶,還有每年持續增購的圖畫書。Leonard S. Marcus 的Storied City裡說Donnell Library是美國第一個讓十四歲以下小孩進去使用的圖書館;在美國兒童閱讀的歷史是一件大事,也是重要的里程碑,從此,孩子得以主導閱讀。在2008年4月,Donnell搬完家封館整建,所有兒童藏書搬回到中央圖書館、音樂帶與影片搬到另外的支部,紐約市政府將這個地方賣給財團,附加條件是部份一樓和地下室將成為新的Donnell Library,接著九月的金融風暴,原來計畫的"圖書館+旅館"的計畫已經被耽擱,遙遙無期,變成都市檔案。但是不管目前的地點是暫時還是長期,兒童圖書室還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登上中央圖書館42街有石獅子駐守的階梯,從大門進入後,需要經過安全檢查,大廳直走到底經過書店,右轉到樓梯間步下地下室,一個U型180度迴轉後就可以看到兒童圖書室的標示,在靜、暗之後長廊出現一室光亮,別有洞天。
圖書館設計的活動繁忙也非常生動,除了固定為不同年齡舉辦的故事時間以外,新書發表、作者訪問、甚至在週末提供業餘成人研究兒童圖畫書的讀書會Children's Literary Cafe。有美國最多出版社所在的紐約市,同時為童書鋪出最繁忙的"生產線"和"銷售線",舉凡Book Week、Book EXPO、Book Exhibition ,一年四季都有書的活動,占盡其地利之便。甚至許多作者、繪者都集中住在附近,人文薈萃。兒童圖書室每週都會以"childrenscenter42"的名義發出電子郵件通知一週的活動與故事時間。出版刊物專門介紹紐約公共圖書館每個分館推出的兒童活動。另外專刊不定時發行。

兒童圖書室的圖畫書佔了大部分空間,最高書架的高度約250公分,在180公分處以下分為五層,以圖畫書的重量與書架造型、尺寸看來,這些書架一定是用了很耐重不易變形的木料。為方便小朋友取書,書架的上半只佈置許多圖畫書主角的玩偶或紙型,挑高的屋頂與書架之間留下的牆面由藝術家發揮,這些壁畫成為圖書室的特色,許多人來詢問牆上的繪圖是哪位畫家,所以當我詢問的時候,圖書館的志工馬上翻出名字告訴我,這些是由著名商業設計師Susy Pilgrim Waters 畫的,畫中有紐約街景和世界各地著名景點,用她的風格擬紐約化,加上人來人往的景象,形成熱鬧地球村。

走出圖書館前別忘了到一樓書店看看,如果選一個書店供書最能代表紐約的書店,應該就是這裡,所有關於紐約的吃喝玩樂、歷史、音樂、變遷、人物、童書,和有關圖書館的各類書、小禮物,不僅擺設琳琅滿目,選書深入專精,絕對具代表性,像911事件後,圖畫書The Man Who Walked Between The Towers和Fireboat這種具在地文化的作品,讓書與城市相輝映。

參考資料:Leonard S. Marcus, Storied City, 41-42.
延伸閱讀:
有關紐約的圖畫書—
Roxie Munro, Christmastime in new York
Sarah Stewart, pictures by David Small, The Gardener
Yumi Heo, One Sunday Morning
April Jones Prince,illustrated by Francois Roca, Twenty-One Elephants
Joan MacPhail Knight, illustrated by Melissa Sweet, Charlotte in New York
David Weitzman, Subway for New York

有關圖書館的圖畫書
Daniel Kirk, Library Mouse
Michelle Knudsen, illustrated by Kevin Hawkes, Library Lion
Lisa Cambell Ernst, Stella Louella's Runaway Book
Pat Mora, illustrated by Paul Colon, The Library Lday
Suzanne Williams, illustrated by Steven Kellogg, Library Lil
Roxie Munro & Julie Cummins, The Inside Outside Libraries
Sarah Stewart, illustrated by David Small, The Library

2009-07-07

兒童不宜?—紐約市中央圖書館

正逢考季,圖書館擠滿了複習的考生,加上我們大力提倡閱讀之時,在社區圖書館、市立圖書館、甚至國家圖書館我們得到多種便利,看報、查資料,影片、書籍應有盡有;在另一層面,圖書館購買圖書的量超過一般民眾,只要是好書就有推廣的機會,間接保障出版事業。扮演了強化出版、將書親近讀者、保藏書籍、延續文化的功能。我們現在將帶孩子去圖書館視為像呼吸新鮮空氣一樣理所當然,但是在一世紀前,並不是每個圖書館都是孩子可以自由進去的地方,就像某些賣酒的餐廳禁止孩童進入一樣。大部份的圖書館禁止14歲以下的兒童進入,連美國首善之城紐約也不例外。
直到紐約市中央圖書館兒童部門的專任安.摩爾(Anne Carroll Moore)立下的一條規則讓孩子進入圖書館:十四歲以下的男孩、女孩,只要在入口的簿子簽下名字,同意要好好尊重書籍、尊重他人,讓圖書館員看看一雙乾淨的手,就可以進去圖書館。

Anne Carroll Moore1871年出生於緬因州,父親是一位律師,身為最受寵愛的么女,當時女性極少能從事法律工作,她的夢想是長大之後也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直到父親、母親相繼兩天之內因流行疾病去世後,她傷心到無法工作,夢想也破滅;所以留在家裡幫忙照顧侄兒。當時公共圖書館方興未艾,接著鋼鐵大王Andrew Carnegie也要在全國廣建圖書館,所以Anne到紐約Pratt Institute繼續有關圖書館學的進修,也以極基本的兒童文學知識進入學校的兒童圖書館工作。

但是Anne對有興趣的事物完全投入的個性讓她在幾年內飽讀兒童文學、研究兒童行為、甚至觀察街頭孩子玩耍;她深入圖書館兒童閱讀的領域,以十年多在大小圖書館和街頭推廣閱讀的經驗,被延聘到紐約市立圖書館經營開發童書分部,當時的兒童室在目前42街,有兩隻獅子守護的現址。
在美國近代兒童文學史上,Anne對兒童文學的收藏、評選書、評論書,研究童書對大人與小孩的影響等等有特殊啟示,她所訂下的標準,被稱為四個尊重(4 respects)成為讀者的指標。同時也類似人與人相處相互尊重的遵循。
  1. 尊重孩子
  2. 尊重童書
  3. 尊重工作人員
  4. 尊重童書圖書館員的專業
她創設的兒童服務部門(Children's Services),開啟了圖書館服務的另一扇門—童書部。她對兒童學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對童書設下高標準,以嚴格的書評帶動童書,並且清楚地說明她對童書的期許。現在我們在圖書館看到的童書評論、推薦,多始於她。

從她的行事風格與影響可以發現:的確,高於現實的期許可以帶動舊的主流,成為新的潮流,從紐約的童書出版社一代一代傳承、開發,渡過經濟大蕭條、戰爭、嬰兒潮、頂客族,兒童文學成為文學的新支流,一點也不退縮,不因出生率降低而式微,兒童文學為兒童代言,不僅期許兒童,也期許大人。

2009-07-05

東京國際兒童圖書館


位於東京上野公園側,原皇室圖書館,在2000年部份開放成為國際兒童圖書館。2002年5月5日兒童節正式全部對外開放。經過當代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將舊的建築整個"包"起來,從現代的入口到古典的百年建築,再走入現代的長廊,意即:由現代進入從前再發展到新的視野。2005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時,我著實迷惘為什麼我總是好讀國外的圖畫書,那我能為自己地方的圖畫書做些什麼呢?這樣的建築頓時為我解惑,我們進出新舊,國界,不就是希望找到有自己特色的新東西嗎?所以那時就為自己找個藉口:身為業餘者如果可以督促自己,那麼專業人士就會更精進了;不是嗎?當挑剔的讀者越來越多,出版者是不是要更加把勁?這樣也許算盡棉薄之力。

這幢建築始於1906年,因發生"日俄戰爭"經費縮減,直到1929再度加建,但是還是不及原先設計的規模,新的整建在1996年開始,從地基加強防震開始,其他室內室外都有許多保護古蹟的做法,如樓梯圍欄加裝安全玻璃,一方面是新式建築的特色,也保護舊的扶手,只能看不能用;
舊牆被變成內牆,所以持續保護。連地板都是新、舊的材質並用。

圖書館裡收藏了許多他國的兒童讀物、理論書,以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為主的插畫競賽原圖、書冊,當然還有兒童閱覽室。這個圖書館的定位像是個世界兒童文學研究中心,因為附近居民並不多,所以來這邊的孩子都得由家長專程帶來,不像社區或縣市圖書館、文化中心般小孩很多很熱鬧。

多半的美國圖書館,都附有小店唷,可惜日本的國立的沒有。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國立國會圖書館的支部,所以費用由國會支出。

2009-06-13

New York Central Library, April 25, 2009 - where to find the Winnie the Pooh

自從位於Moma對面的Donnell Library 已經封館,準備拆除,我就一直想著維尼小雄呢?會搬到哪裡?猜猜我問誰?警察,不是問微尼小熊在哪裡,是問圖書館搬到什麼地方。因為圖書館太多分館,無法確定。
目前他們在有兩隻石獅子看門的紐約市立圖書館。Leonard S. Marcus 的Storied City裡說Donnell Library是美國第一個讓十四歲以下小孩進去使用的圖書館。在美國兒童閱讀的歷史是一件大事,也是重要的里程碑,從此,孩子進入閱讀的主導。今日,已經進入殿堂。兒童圖書室完全經過專人設計、牆上的繪圖,也吸引許多人的詢問,圖書館設計的活動也非常生動,甚至提供成人研究兒童圖畫書的讀書會
Children's Literary Cafe
All adults with a lov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re invited to this informal, relaxed discussion fo books, reading, and youth.
小算一下,一格50本,橫的2-30幾,上下5格,所以隨時進去都有萬本藏書,表示藏書至少加倍。因為借書的規則是每人30本一個月,所以有很多書是在外旅行。
書架為配合讀者高度,都在180 公分以下,由相片的角度和買書櫃的經驗判斷這些品質一定很好,因為50本圖畫書約20公斤,而隔板一點都沒彎。

如果要挑剔它美中不足的設計,只能說和台北的小小外文世界一樣,都是在地下室。沒有自然光是一個兒童圖書室的缺憾。

2008-06-23

Amsterdam, June 19, 2008


這是阿姆斯特丹市的國立圖書館,就在港口邊,鐵道旁,中央車站的東側,有點難走,但是到的時候才知道來者多半是騎自行車的,他們停車的方式沒什麼規則,似乎是有地方就可以,當天風大到走路都不穩,車子也被吹得東倒西歪。


圖書館外可以看到一格一格的房間,裡面空間開闊,放了許多當代設計師的“名椅“,內部寬敞明亮,地下一樓圓弧形的組合架是童書部,


一樓整面牆架上的是雜誌,吊燈與獨立區間在空間的利用上雖然奢侈,但是開闊的感覺是無法取代的。